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疾病,在医院的日常诊疗中较为多见,它主要由各种病毒和细菌引起,可通过飞沫或接触传播,好发于冬春季节,人群普遍易感,了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相关知识,对于医护人员做好防治和护理工作至关重要。
病因与症状
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众多,其中以鼻病毒最为常见,此外还有冠状病毒、流感病毒、副流感病毒、呼吸道合胞病毒等,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时,这些病原体就容易侵入呼吸道,引发感染。
其症状多样,初期常表现为打喷嚏、鼻塞、流清水样鼻涕,随后可出现咽干、咽痒或咽痛、咳嗽等症状,严重时可伴有发热,体温可达 38℃甚至更高,还可能出现头痛、全身酸痛、乏力等全身症状,婴幼儿和年老体弱患者症状可能更为严重,甚至可能并发中耳炎、鼻窦炎、扁桃体炎、喉炎等。
诊断与治疗
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,如上述典型症状,结合血常规等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,若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,淋巴细胞比例升高,多为病毒感染;若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,则可能合并细菌感染。
治疗方面,对于病毒感染,目前尚无特效抗病毒药物,主要采取对症治疗,患者应注意休息,多饮水,保持室内空气流通,发热、头痛、全身酸痛者可给予解热镇痛药,如对乙酰氨基酚等;鼻塞、流涕者可使用鼻黏膜减充血剂,如麻黄碱滴鼻液等;咳嗽症状明显者可选用止咳祛痰药物,若合并细菌感染,应根据病原菌选用敏感抗生素治疗。
护理要点
作为护士长,我们要重视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的护理,要为患者提供安静、舒适、温度适宜的病房环境,以利于休息和康复,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、病情变化,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。
对于发热患者,根据体温情况给予适当的降温措施,体温低于 38.5℃时,可采用物理降温,如温水擦浴、冰袋冷敷等;体温高于 38.5℃时,遵医嘱给予退热药物,并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,鼓励患者多饮水,每日饮水量不少于 1500 - 2000 毫升,以补充发热导致的水分丢失,促进毒素排出。
加强呼吸道护理也不容忽视,指导患者正确咳嗽、咳痰,对于痰液黏稠不易咳出者,可给予雾化吸入,以稀释痰液,促进排出,保持口腔清洁,可用生理盐水漱口,防止口腔细菌滋生。
还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,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虽为常见疾病,但患病期间身体不适可能会使患者产生焦虑、烦躁等情绪,我们要耐心与患者沟通,给予心理支持和安慰,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。
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虽常见,但通过正确的诊断、合理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,多数患者可在短期内康复,我们医护人员要不断提高专业水平,做好各项防治和护理工作,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。
发表评论
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防治关键在于及时就医、合理用药,护理则需注重环境清洁与患者休息管理。
添加新评论